“從漢服看中華禮儀”“從石庫門走出的海派文化”“歌舞劇《劉三姐》的山歌美”“從天下三大行書學習如何欣賞書法”……2月15日起每周日17:30,SMG公益媒體群成員之一—藝術人文頻道將推出全新美育教育欄目《藝術課堂》。這個寒假,8堂涉獵服飾、書法、戲曲、戲劇等不同門類的“藝術課”將通過熒屏與大家見面,這也是SMG公益媒體群和藝術人文發展基金會首次與市教委聯手,為豐富青少年的精神生活、普及學校美育、提升學生人文素養做出的一次有益嘗試。這是記者今天(2月15日)從《藝術課堂》開播發布會上獲得的消息。
“藝術課”上電視 美育教育普及新思路
電視課堂,對于觀眾而言并不陌生,一個講壇、一位老師,或許再加上一塊黑板,這就是我們對于電視課堂的印象。而將于2月15日起每周日17:30登陸藝術人文頻道的《藝術課堂》將顛覆我們對于電視課堂的定式思維。在這里,來自申城各高級中學的藝術課教師將帶領大家深入淺出地形象接觸到藝術的各個門類。他們想改變的想擴展的不僅僅是學生們的視野,也想以此改變藝術課在大眾眼中的印象。培養對藝術的愛好,對于未來的成長都有著幫助,技術推動世界前進,而藝術則讓大家更愛這個世界。
《藝術課堂》電視欄目充分發揮本市文化教育緊密結合的優勢,推動上海市學生藝術教育深入發展,創新改進美育教學,旨在提升學生綜合藝術人文素養。
《藝術課堂》緊緊圍繞各學段藝術教育課程教材,通過編排系列節目,努力打造傳播高雅藝術、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媒體教學課堂;通過現場授課和外景VCR結合的教學形式,把線下教學活動搬到線上熒屏播出,豐富創新藝術教育內容和形式,加強和擴大學校美育教學的影響輻射力度。記者在錄制現場發現,“課堂”氣氛非常活躍,相較于主課經常面對的枯燥重復的“題海戰術”,這里的題目更加多樣性,而且有些沒有“標準答案”,取決于每個人對于藝術作品的不同理解。
參與節目錄制的進才中學張玉林老師這回選擇的是“從漢服看中華禮儀”,他直言,藝術課無論是對于老師,還是對于學校都是一個大的挑戰,“美術、音樂老師不能只是局限在自己的學科中,而是要展開對于文化、人文學科的更多認識,建立跨學科間的關聯,把藝術各門類進行融合。藝術課相比于單純的美術、音樂課,題材更多樣化,戲劇、舞蹈、影視等都有涉獵,也可以培養同學們更廣泛的興趣,提供他們更多選擇的方向,豐富他們的課余生活。”
張老師表示,這次的漢服課,他們就在學校中有過很好的嘗試,同學們不僅從課程中了解了漢服的歷史、其中蘊含的中華禮儀,更是自己動手設計、制作漢服,課時結束后的“漢服展示秀”充分展示了同學們的藝術才能和動手能力。
這次來《藝術課堂》,張玉林老師帶來的絕對是課堂精華濃縮版,現場錄制除了張老師的“粉絲們”積極報名前來聽課,也吸引了來自意大利的留學生。穿上漢服怎么走,同學們在“實戰”中獲得認識,并糾正了從一些古裝劇中獲取的對于漢服的錯誤認知。古人的“袖子里”到底能不能放東西,“端首”與“回眸一笑百媚生”間的關聯,通過有趣的設問,老師把漢服中蘊含的中華禮儀巧妙結合進去。如何正確地行“端手禮”,怎樣抓住關鍵點制作簡易漢服,這不僅僅只是一堂中華服飾歷史課,更是一堂動手實踐課,一堂中華文化禮儀課。而通過電視的呈現,將吸引更多人對于“藝術課”的關注。
據悉,《藝術課堂》還將選擇一些具有上海地域特色的題材,如“從石庫門走出的海派文化”、“上海老歌”等,還有一些經典戲劇、戲曲作品賞析,如“昆曲《牡丹亭》”、“音樂劇《劉三姐》與山歌美”等,這些課程不僅將擴展同學們的涉獵面,對于想要了解中華文化、本埠歷史的外國友人們也一樣具有吸引力。而這也是SMG公益媒體群成員單位之一的藝術人文頻道,聯手上海市教委對于美育普及教育的一次有益探索。未來,每年寒暑假期間,《藝術課堂》都將與同學們相約熒屏。
明星老師很“緊張” 學生很“扎勁”
相比于同學們在《藝術課堂》上的輕松表現,“身經百戰”的老師們卻顯得格外緊張。記者了解到,此次在《藝術課堂》上呈現的都是中學藝術課中的精選課程,錄制前節目組也與老師們就選題反復溝通,選擇能夠在電視上表現形式活潑的,而并非呈現一堂“刻板教學”,同時電視課堂的特殊性,也對于老師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節目規定的時長中,把這堂藝術課堂完整地呈現給大家,讓每個老師都“絞盡腦汁”。每一段錄制結束后,他們都會跟同學們、編導們交流,希望能夠把更多的內容帶給大家。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