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圖:楊珂
農歷初十正是院橋老街的趕集日。順著擁擠的人流走到老街的拐角,右手邊是前莊村集資建起的老年協會樓房。沿著西邊略有年代的扶梯走到二樓便到了目的地:院橋鎮老年學校。門口張貼著一張課程表,只見上面寫著:院橋鎮老年學校第三十六學期課程表,緊接著羅列了從今年3月份至6月份的課程安排以及授課教師的姓名。
走進教室,83歲的陳仙友、張亨順,85歲的鮑荷芳和86歲的陳荷清這四位“班干部”早已在等候。他們告訴記者,這間不到40平方米的小教室埋藏著院橋鎮老年學校的所有記憶,見證著這所學校的發展。
學生年齡均在五十歲以上,最年長者竟有90歲
這是一所早在上世紀90年代便誕生了的老年學校,至今已有“18年校齡”。與現在的中小學學校一樣,這所老年學校一學年有兩個學期,半年為一個學期,每學期安排14節課程,每節課時長為1.5個小時。
說起當初為什么要建這所老年學校,四位老人都說記不清楚了,好像是當時各地方都建起了老年學校,隨著時間的流逝,很多都已經不存在了,真正堅持下來的為數不多,院橋鎮老年學校便是其中之一。曾是教師的陳仙友在1997年來到了這里,幫著一起管理。
今年3月份,第36學期課程開始了,共有40余人前來報名。現在班里學生的年齡大多在五十歲以上,七八十歲的居大多數,更有最高齡90歲的學生。“最高齡的老人叫陳理樊,也是我們的班級管理人員。別瞧年齡這么大,身體可好著呢!”鮑荷芳老人說。
院橋鎮共有76個村,老年學校的學生均來自該鎮的各個村。
“有位老人叫杜士干,住在鑒湖牛極村,離這里有六里多的路呢,到了上課的那天他就騎著電動車七點鐘左右就來了。還有一位老人住在岙里村,這是一個靠近山腳的地方,離這里有十多里,每次的課都不落下。”鮑荷芳老人說,毫不夸張地說,他們都是風雨無阻地來上課。
“抽空”學習受歡迎
課堂魅力是辦好老年學校的核心所在。以2015年度課程表為例,每天從8點30分至10點為教學時間,一星期一節課,每個課時為90分鐘。
“相對于公辦的老年大學較為固定的課時安排,我們的學習時間就較為自由,考慮到有的老年人可能需要接送小孩等因素,我們一星期只安排了一節課。給予老人自由的空間,希望他們有空閑時間就來。”陳荷清老人說。
院橋鎮老年學校的課程設置貼近老年人的生活實際,專業課程內容設置豐富且有層次性,有歷史故事、政治時事、趣事雜談、保健、按摩等,這些課程對老年人來說都很實用,學員們學過之后回家就能用得上,采用互動式的教學方法調動學員的學習積極性,讓學員在課堂上動起來、樂起來、跳起來。
“在某一程度上說,我們這是公益性的老年學校,每年學雜費只收12元。”陳仙友老人說,圖的就是老年人能夠晚年開心嘛。學校聘請的老師有的是當地中學退休的老教師,有的是當地衛生院的醫生,他們的授課內容都很豐富很實用,老人們都很愛聽。
對于老人們上課的積極性,陳荷清老人也是頗為贊賞的。她曾經在公辦老年大學參加過學習。“學習氛圍不同。在公辦老年大學上課時,碰到一些不會的知識,底下學生的注意力就會分散,有的甚至各干各事。在這里不同,雖然老人們的文化水平參差不齊,但是大家都很認真地聽講,即時碰到不會的也不會做自己的事。這樣的精神是非常難能可貴的。”她說。
在上好“第一課堂”的同時,學校還積極拓展第二課堂、第三課堂。在十幾年前,學校組織過很多次旅游,他們一起去過杭州、上海、寧波、湖州等城市,只是后來隨著各村的福利越來越好,經常組織老年人們出去旅游后,老年學校的自費旅游項目便告一段落了。
最艱難的時光他們一起度過
老年學校的辦學歷程并非是一帆風順的。說起最艱難的時光,四位老人都深有感觸。
那是剛剛開始辦學那會兒,老師不好請。有合適的人選,可是人家不愿意怎么辦呢?“在去請之前,我們都會多方面打聽這位老師的具體情況包括性格脾氣等,要是事先就知道比如這位老師脾氣很倔,可能我們去請也是不會來的,那我們也不能強人所難,索性也就不去請了。”鮑荷芳老人說。
對方不愿意來,又沒有老師開不了課程怎么辦呢?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