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時代,教育正經歷著深刻變革。依托新技
術,“慕課”、“翻轉課堂”等新型課堂契合新課
改核心理念,逐漸受到熱捧。
你能想象這樣的課堂嗎?
沒有傳統的黑板和粉筆,學生手里小小的Ipad,能裝進所有的教材、習題和作業。學生根據課前任務,自己設定學習計劃,碰到抽象難講的知識點,通過先進的電子白板和演示屏,播放立體圖片、視頻資料,幫助理解。短短45分鐘,充滿現代化氣息的教室里,老師循循善誘,學生興趣盎然。
隨著教育信息化技術的迅猛發展,近年來,“翻轉課堂”、“電子書包課”等課程改革不斷興起,它們的核心理念在于倡導自主學習,注重個性化。在這股浪潮中,我省一些中小學遵循新課改精神,率先嘗試,踏實實踐,獲得了諸多珍貴經驗。
課堂從“一張嘴”到“聲光電”
“籠子里有若干只雞和兔,從上面數有8個頭,從下面數有26只腳,雞和兔各有多少只?”
當長春市天津路小學六年一班數學教師姚瑤剛把問題推送到電子白板上,一雙雙興奮的小手齊刷刷地舉過頭頂。打開Ipad,有的學生依靠畫圖軟件,講解自己采用的列表法,有的學生則采用了抬腿法、假設法、畫圖法……教室里的氣氛十分熱鬧。
這是天津路小學“電子書包課”上的一個情景。課前,姚曉婷把“雞兔同籠”的一系列課件發給學生,并設定任務,讓學生們帶著問題自主探究學習。動畫提示、微課講解、自主探索建議、問題銀行……在每名學生的Ipad里,都有這樣的課件,學生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反復觀看,這樣的學習形式就像拿著菜單選材做菜一樣。
這樣的課堂受到家長和孩子們的喜愛。從2013年開始探索“電子書包課”起,天津路小學副校長王中子明顯感覺到,學生主動學習的勁頭足了,在課堂上注意力集中的時間長了,學校的教學質量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依托教育信息化技術開啟課程改革嘗試,這樣的學校在我省有很多。近日,記者來到長春市外國語學校,正好趕上高一12班的一節化學課。推門走進教室,映入眼簾的是這樣一番情景:學生們分成若干小組,每個小組的書桌都相向而立,借助于老師提前發好的電子資料,五六個人圍成一圈研討,老師在學生們中間,解答各式各樣的疑問。
以問題設置為導入、以信息整理為載體、以知識建構為呈現、以小組合作為補充、以教師點撥為升華、以智慧思維為目的,這樣的“翻轉課堂”受到學生們的熱捧。
之所以要進行課程改革,長春外國語學校校長李穎認為,大數據時代,知識更新的速度遠遠快于教材,學生掌握現代信息工具的能力也超乎教師的想象,因該課堂方式一定要有所變革。新學期開始,該校建立了14個“智慧名師工作室”,以團隊為載體專門開發“翻轉課堂”課件。
“教育信息化是一個時代的聲音,不可回避,也不可逆轉。”教育部數字化學習支撐技術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東北師范大學教授鐘紹春說,傳統課堂靠的是教師的知識灌輸水平,不利于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電子書包課”、“翻轉課堂”運用聲光電、虛擬仿真、動漫等技術,創造了更加豐富、多樣化的表現手法,讓學生更有興趣、更有自主性地去學習。
瓶頸急需轉變觀念認識
5月5日中午剛下課,天津路小學的教師們就坐到一起。“學科教學與電子書包如何深度融合。”這一問題引發了激烈討論。
“常規的一節電子書包課分為‘任務驅動、學生交流、匯報質疑、形成結論、鞏固提高等環節,課堂開放了,這樣一節課下來,對老師把控力要求太高。是不是很難常態化?”“一些課程的理論性很強,搬上電子屏幕后,效果真的好嗎?”很多教師吐露心聲。
基層教師的困惑還有很多。姚林然是長春外國語學校一名化學教師,在“翻轉課堂”教學方面做得相當出色。但同時她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制作一個5分鐘的微視頻知識點往往需要兩三天,而這樣的知識點在整個高中化學課程中有2000多個。其次,學生都是帶著自己的問題進課堂,這給備課帶來了很大難度。”
“問題的源頭不在于資金、設備,而在于認識。在教育信息化教學上,很多老師的應用定位多是支持原有的教學思路,學會知識和做題,忽略了學生學習主動性的培養。”鐘紹春認為,在過去的十幾年中,課程改革主要集中在學習方式方法方面,盡管強調創新能力培養,但是在課程教學中很難落實。
在李穎看來,教育信息化發展的瓶頸在于人們根深蒂固的觀念—按照傳統教學方式,孩子的中、高考成績已經很好了,為什么還要信息化?去年3月份起,長春外國語學校開啟了“中西融合的課程改革設計”,其核心就是提倡學生由“被動學”轉變為“主動學”,但在這過程中,李穎感受到改革的阻力:師生的教學習慣一時難以改變,教師習慣了單一灌輸知識,一些學生也要求教師把知識“喂到嘴邊”。
變革重構教學設計是關鍵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