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重點促進以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現代制造業、生產性服務業等的融合創新,發展壯大新興業態,打造新的產業增長點。“互聯網+”不僅表現為一種經濟形態、一種技術手段,還是一種新的理念和思想方法,其在宏觀和微觀層面均有多重效應,需要我們提高認識,全面把握。
“互聯網+”短期內對結構優化和總量增長可能產生相悖結果
從宏觀層面看,“互聯網+”對經濟轉型升級并長期健康發展的推動作用毋庸置疑。將互聯網的創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經濟社會各領域之中,發揮互聯網在生產要素配置中的優化和集成作用,能夠從整體上提升經濟的創新力和運行效率,形成更廣泛的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和實現工具的經濟發展新形態。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對生產服務能力、信息流和物流進行全球化、多領域的深度整合,社會經濟活動將更加精準,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水平有望達到一個更高的境界。互聯網對經濟結構的優化作用非常突出,電商網購的發展直接削弱了生產者力量,推動了消費者力量的崛起,網上比價、大眾點評、團購等便利的購物手段幫助消費者獲得了更多的價值,同時也倒逼生產者提高效率和不斷創新。
然而,“互聯網+”短期內對結構優化和總量增長也可能產生相悖的結果。一方面,互聯網消費者價值的增加往往難以在經濟統計中被及時反映。另一方面,在互聯網向實體產業滲透過程中,生產和消費之間的傳統渠道會被互聯網迅速替代,原來在傳統產業鏈中合理存在的大量資源可能會出現冗余,被不斷清除,表現為一邊是蓬勃發展的互聯網新興消費,一邊是不斷增加的經濟下行壓力。這種狀況會在一定時期內持續存在,在經濟統計上可能出現與結構優化和總量增長相悖的局面。
部分國資管理規定在“互聯網+”下需要調整
從微觀上看,“互聯網+”不僅要求企業技術手段的突破,而且還要求企業發展戰略的突破。在“互聯網+”時代,互聯網企業通過整合線下實體的生產和服務,深入實體經濟內部,服務于許多傳統產業的升級;線下實體企業通過與互聯網平臺服務、互聯網信息服務等領域的對接,讓眾多資源共享起來,推動互聯網經濟走向應用和服務深化的新階段。互聯網提高了企業獲取外部資源的便利性和經濟性,模糊了傳統的產業邊界,推動了企業平臺化、跨界化發展,對企業發展戰略提出了更高的挑戰。微信對傳統電信企業、樂視對傳統有線電視企業、特斯拉對傳統汽車制造企業的挑戰就是很好的例子。
值得注意的是,在外部資源的獲取更加便宜快捷的條件下,企業單一優勢很難長期維持,線性的產業發展思維已經無法適應企業戰略的需要,但現行的部分國有資產管理規定卻束縛了國有企業的跨界發展。新常態下,競爭常常來自跨行業的顛覆,領先的企業都在著力打造以產業融合與持續進化為特征的生態圈,構建難以取代的多方位的復合競爭優勢,企業跨行業重組整合已經漸成趨勢。2014年騰訊入股39家企業涉及十幾個行業,就是這種生態圈發展思維的集中體現。在國有企業監管中,明確的主業核定、跨行業投資的復雜審核等規定,在“互聯網+”形勢下就需要調整,以利國企做大做強。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