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聞背景 中國網 濱海高新訊 全國老齡委日前首次發布了《全國城鄉失能老人調查報告》。報告稱:截至2010年,全國城鄉失能老人總數達到3300萬,占老年人口總數的19%。未來五年,我國失能老人數量將達到4000萬人,比2010年增加700萬人。據醫學界統計,在80歲以上的高齡老年人中有10%到20%長年臥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他們比一般的老年人更需要照料和服務。隨著社會進一步老齡化,失能老人數量的不斷增加,現有的“421”家庭模式已經不能滿足養老需求。大力發展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開辦日間照料中心的方式為老人提供服務成為必然趨勢。 調查 本市是全國最早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城市之一,老齡化水平也長期處于全國前列。本市失能老人總數已超過12萬。近期,市城調隊在城市居民家庭中采用抽樣調查的方法,對60歲以上老人進行了調查,調查顯示:以何種形式養老還是人們最關注的問題。 25.2% 2020年本市1/4是老年人 目前本市60歲以上的老年人有137萬,占全市總人口的14.7%。據有關部門預計,到2020年,老年人口將占全市總人口的25.2%。人口的老齡化必將導致勞動年齡人口比重下降,家庭功能下降,社會負擔加重。實現人口老齡化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是一個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因此,及時有效地解決好老年人生活中出現的各種問題,是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要求。 54.0% 本市超半數老年人家庭是“空巢” 據調查,在有老年人的家庭中,老兩口家庭占52.4%;獨居的占1.6%;與未婚子女共同生活的占11.4%;與已婚子女一起生活的老人占34.6%。目前本市“空巢”家庭已占54.0%,達到五成以上。家庭結構小型化,削弱了傳統的家庭養老功能。 83.3% 養老不離家老人最愿接受 依照我國傳統的養老模式和社會現實,居家養老仍然是當今老年人主要的養老方式。據調查,在自身能自理的時候,有83.3%的老人希望在家中養老,有9.7%的老人選擇加入社區居家養老,有7.0%的老人選擇去養老院和社區托老所;在自身不能自理的時候,有46.5%的老人選擇在家中養老, 有11.4%的老人選擇加入社區居家養老,有40.0%的老年人選擇去養老院和社區托老所,另有2.1%目前還沒考慮好。 家庭成員表達的養老方式是:近八成的人認為“421”結構家庭中的老年人應加入社會養老,其中,57.1%認為老年人應選擇養老院或老年公寓;19.0%認為老年人應選擇加入社區居家養老;2.4%的人認為老年人應選擇加入社區托老所,合計占78.5%;只有21.5%的人認為老年人應選擇在家中靠子女照顧或雇用保姆。 現場 大同道社區 特殊親人 “承包”養老 住在大同道社區77歲的魏奶奶和79歲的老伴兒王爺爺腿腳都不方便,又沒有兒女照顧,現在出門買菜都成了問題。不過,老兩口卻有特殊“親人”照顧。 昨天,記者跟隨大同道社區居委會柳主任來到了魏奶奶的家。鄰居馬奶奶正陪著老兩口兒說話呢。馬奶奶和他們可有特殊關系。馬奶奶今年74歲了,但身體硬朗,魏奶奶戲稱她為“馬姐”。“馬姐”經常給老兩口買菜、包餃子、熬好粥端過來。衣服破了,扣子掉了,都是“馬姐”幫忙收拾。 柳主任說:“我們小區80歲以上的獨居、空巢老人有43戶,其中生活不能自理或者半自理的失能老人有20戶。社區采用了‘承包協議’的方式,就是鄰里之間,年輕的老年人照顧年紀大的老年人,其實協議就是個形式,都是在一起的老鄰居,都有感情了。” 此外,社區里還有日間照料站,有專業的“慰老服務隊”,他們每月一次來家里給老人理發、修指甲、洗衣服、做衛生,甚至提供一些日常的保健服務等。 越秀路街祥和里 日間照料站 能解悶解困難 昨天,記者還來到了越秀路街祥和里老年日間照料站,還沒有進門,就聽到了陣陣笑聲。照料站內,馬大爺正在象棋桌前與老友“激戰”,旁邊的跳棋桌前兩位奶奶安靜地“運籌帷幄”。“家里就我和老伴兒住,在家呆著沒勁,所以愛來這兒,和老朋友聊聊天。”住在祥和里35號樓79歲的馬大爺說。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