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問卷網對3052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0.2%的受訪者關注網絡社交媒體中的養生帖。47.4%的受訪者曾在未求證真實性的情況下,分享過轉載過養生。51.5%的受訪者曾在未求證真實性的情況下,照養生帖的指導實踐過。65.8%受訪者建議將傳統養生知識納入中小學課本。(6月24日《中國青年報》)
如同食品安全一樣,當“吃飽飯”的數量安全作為最大訴求時,“吃得好”的質量安全并非優選。同理的是,當追求生活品質成為時代風向的時候,養生學自然就會由精英向大眾邁進。養生作為一種身體與心理兼濟的理論,揉合了儒、道、佛及諸子百家的思想精華,屬于勞動智慧和科學成果的結晶,其對健康與生命確實有著巨大的作用。同時,按照“治病則治未病”的原則,以公共衛生的專業而言,通過養生來減少生病的機率,也當屬于醫保政策的優選。
然而一邊是對養生知識需求旺盛,一邊又是相關信息的閉塞,正規的養生渠道不暢,專業的養生常識欠缺,給了“王林”等偽大師們以極大的生存空間,甚至達到了“陰魂不散”的地步。盤點這些年的所謂“養生大師”,從“排毒教父”林光常、“太醫后人”劉弘章、“食療專家”張悟本,再到“養生教母”馬悅凌,這些現出原形的偽專家,盡管倒了一個又一個,卻始終難以禁絕,根本上還是公眾養生常識欠缺,防假識偽和自我保護的能力不足。故而,無論從養生的需要而言,還是從防偽識偽的需求來說,養生學納入國民教育都極為必要。
認識是行動的先導。養生知識入“課堂”應解決認識問題。在眾多的反對聲中,一是針對“進課堂”的東西太多,不利于學生的減負;二是對養生本身缺乏認識,跟反對中醫一樣有反傳統的傾向。三是對養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沒有認識到位。尤其是很多人認為,在看病貴看病難都沒有解決的情況下,養生就顯得過于奢侈。更重要的是,相比于治病的急切和緊要而言,養生則應當退居其次。正是抱以這樣的認識,使得養生出現了較為嚴重的群體分化,老年人比年輕人重視養生,知識高的比低的重視養生,城市人比農村人重視養生。而在公共政策上,雖然國家制定了健康產業的發展規劃,但在具體落實上卻少了一個支撐點,使這一朝陽產業依然處于無序的發展之狀。
如果將養生知識的普及,建立在一個又一個偽大師的倒下之后;如果將國民教育的落腳點,建立在偽養生學的揭露上,這樣的普及成本顯然太過昂貴,也不是公共責任的應有之義。從實際情況來看,實行養生國民教育不僅有必要,而且已經刻不容緩。現在最主要應當解決認識問題,只有在必要性上達成了共識,明確了責任,專業性和標準化才會跟進,“如何普及”才會最終成為公共政策見諸于眾。否則,養生國民教育就難有明確的時間表和路線圖,公眾的權利就難以得到保證。
養生既是個體權利,也是公共責任。如果連養生是否納入國民教育并“進課堂”都不能統一認識,恰好佐證實施的必要性。這既是一種邏輯關系,也是一種權利尊重,更是對社會成熟度的驗證。(堂吉偉德)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