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喜歡武術,但不喜歡武術課
武術課如何擺脫叫好不叫座
本報記者 陳竹 實習生 霍仟
不久前,在河北省保定市白洋淀的一個農村小學,教育部體衛藝司司長王登峰感到自己對藝術教育的理解“被顛覆了”:孩子們在田埂上跳芭蕾舞,在破舊的教室前拉小提琴、吹圓號,集體臨摹梵高的畫作……而他們的藝術素養都是從零開始養成的——在3個月內,來自中央音樂學院、中央戲劇學院、北京舞蹈學院等高校的教師和學生,給他們上了20次課。
這給了王登峰很大的啟發:就像他自己一樣,很多學生學了14年體育,籃球、排球、足球都練過,卻什么技能也沒有學會,什么興趣都沒有養成。
如何把同樣的思路用到體育教育上,用10次課就能讓孩子們喜歡上一個項目?
武術成為這個實驗的一個突破口。“講了多少年,做了多少年,但效果就是不滿意。”上海體育學院副院長趙光圣于近日剛剛當選為全國學校體育武術聯盟首任主席。在他的記憶中,2004年開始,武術就被要求進入中小學課堂,但一直遇到瓶頸和困難:青少年喜歡武術,但不喜歡武術課;沒有區分訓練和教學,沒有把運動員和普通學生區分開。
“我們的武術課自身存在問題。”趙光圣說,“孩子們心目中的武術,在武術課上找不到,他只能去其他方面尋找寄托,比如武打小說和電影。”
近日,全國學校體育武術聯盟在北京體育大學成立,上海體育學院等26所高校宣布成為聯盟成員單位。這是“武術進課堂”的一次新的嘗試和努力。在王登峰看來,這個聯盟的任務就是動員高校的體育教育工作者,創編出讓孩子上癮的教學方法,讓學生能夠真正地對武術產生興趣。這個思路,也將引導之后的其他體育項目教學。
換句話說,全國學校體育武術聯盟首先要解決的就是這樣一件事:把所有教育系統的專家組織起來,解決好從小學一年級到大學二年級的武術課“怎么教”和“教什么”的問題。
在北京師范大學體育與運動學院副教授屈國鋒看來,體育教育與藝術一樣,“學會一首歌,興趣就來了。同樣,學會一個騰空飛腳,學生就對武術感興趣了。”因此,必須把一些基本的擒拿、摔打動作設計成讓學生感興趣的方式,才能使學生接納。
針對武術教學陷入訓練式、比賽式的現狀,屈國鋒認為,應該首先認清自己的教學對象:不要覺得有難度、水平高的武術比賽才是重點,而要讓更多的學生參與進來。
“學校武術不是武校,也不是以培養運動員為目的,而是面對全體學生的,是活動,不是比賽。”屈國鋒說,要把武術教學改造成全體學生都需要的方式,而不是走入競技體育的怪圈。
王登峰用“兩個凡是”來形容現在的教學方針:凡是孩子們喜歡的,凡是能達到鍛煉效果的,百無禁忌。
不過,中國武術博大精深,無論是外延還是內涵都相當豐富:有套路,有格斗,有各種各樣的拳法……武術進課堂,到底要讓什么樣的項目進去?
在趙光圣看來,在武術課程的內容設計上,必須考慮到對象是普通學生,因此,一定不能過于強調基本功的訓練。“老師要求壓腿壓到一定程度才能開始練,還沒壓到那個程度,學生就受不了了。武術要不要基本功?要的。但你讓他練一個鯉魚打挺,肯定比壓腿的興趣要高得多。”
他認為,對于某個學生來說,即便只練會一套像樣的拳法,也能夠終身受益。針對武術的地方特色,在武術課設計上,最好要做到“一校一拳”,沒有必要搞“國標”:比如廣東就練南拳,河南就練少林拳,既可以因地制宜,又可以很好地傳承傳統文化。
在“一校一拳”的基礎上,也要形成合力,搭建出平臺。在聯盟的成立儀式上,北京市西城區、浙江省溫州市、河南省登封市、吉林省長春市等成為首批武術教育試驗單位,上海體育學院等體育專業院校將與這些地方政府和單位合作,簽訂武術教育項目合作協議,共同進行武術教育的設計。
一些積極的地市也在做出嘗試,如吉林省即將把武術作為中考的考核內容,在體育考試中占5分。
當然,各個高校的武術老師也提出了不少現實的困難。比如,浙江大學教育學院體育學系主任林小美覺得,長期以來的武術教學中,無論是師資還是教學內容都非常欠缺,導致現在練武術的人群中,都是中老年人唱獨角戲,青少年基本不感興趣。“整個教學內容都非常陳舊,難教、難學、難練。”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