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應用語言學之母”李佩先生:創新者永遠年輕

郭永懷與李佩的結婚照



每所大學都有自己的“偶像級”教師,而李佩先生就是中國科學院大學的偶像級教師。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學院大學校長丁仲禮院士說:“李佩先生是一位普通教師,但是,她一心為學生、一生為學生,得到了國科大歷屆學生的尊重和敬重”。
這位今年已滿96歲的老人,被一些白發蒼蒼的科學家尊稱“師母”,因為她是我國“兩彈一星”元勛、中國科大化學物理系首任系主任郭永懷先生的夫人。更多的時候,李佩被人們看作一部“傳奇”:她曾代表中國女性在國際會議上發出第一個聲音;她是中國的“應用語言學之母”,80歲時,還站在講臺上為中國科學院的博士生講授英語;90歲時,她還在張羅“中關村專家論壇”并親自主持,開講座的既有厲以寧這樣的經濟專家,也有楊樂、白春禮等著名科學家;95歲時,她花了三年時間,組織她和郭永懷以及錢學森的多位學生,把錢學森在美國20年做研究用英文發表的論文集,高質量地翻譯成中文。遇到翻譯中的爭執,一概由她親自審閱并定稿。
傳奇:最好的大學與最美的相遇
李佩先生現在居住在北京中關村科源社區,小區最西頭的幾棟是三層青磚小樓,是中關村最早的建筑之一,建成于上世紀50年代,人們叫它們“特樓”,意思是給特殊科技人才住的小樓。盡管樓面顯得斑駁、陳舊,但仍然有一種掩飾不住的端莊和靜雅。當年,錢三強、彭恒武、竺可楨、熊慶來、王淦昌和陳能寬等一批著名科學家都曾居住于此。自1956年10月,郭永懷辭去美國康奈爾大學航空研究生院教授職務,帶著妻子李佩和女兒郭芹回國后,李佩先生就一直住在這里,如今將滿60年。這是她與老郭的家,無論什么時候她都舍不得離開。
李佩小時候住在北京東城南小街,那里距離東四沙灘的北京大學很近。她祖籍江蘇鎮江,父親從英國伯明翰大學礦冶專業畢業回國后,全家遷到了北京。1936年,在教會學校貝滿(Bridgeman)女中畢業后,李佩報考了北京大學、燕京大學和女子文理學院,她還考上了燕京醫預科。雖然父親也是留過洋的,但是,父母仍覺得“女子無才便是德”,不同意她上大學,更不讓她上男女合校。最后,經過李佩一番抗爭,父母妥協的結果是讀北大,因為離家近,可以走讀。而沒去上燕京大學是因為燕京在郊外,需要住宿。
1937年,在北大經濟系讀了一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和很多同學一樣,李佩也想找個安定的地方去讀書,于是,1938年,她到了西南聯大。那是清華、北大和南開合辦的一所大學。如今人們耳熟能詳的一些科學大師和學術大家,那時候要么在昆明教書,要么在讀書。盡管也時常會有空襲,但畢竟比內地要安定一些。在西南聯大,李佩曾任一屆學生會副會長。因為同情左派學生組織,幫助并參加過左派群團搞的一些活動,李佩等進步女生曾被三青團在女生宿舍門口貼布告辱罵。
1941年,李佩從西南聯大畢業后,來到重慶中國勞動協會工作。那時,美國兩大工會組織為支持中國工人為抗戰堅持生產,捐獻了一大筆錢。為改善中國工人生活條件,中國勞動協會用捐款創辦了一些工人福利項目,如工人托兒所、夜校、圖書館、福利社、醫院等。當時,中國勞動協會的理事長是朱學范先生,一部分捐款被送到延安去了,用于購買醫藥設備等。
1945年11月,第一屆國際民主婦女聯合會在巴黎召開,86個國家的團體會員應邀出席。李佩因出色地組織了許多重大社會活動,加之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被選為中國婦女代表,并做大會發言。
李佩在重慶工作時,目睹了多次大型群眾性活動,并親身經歷了1946年2月10日發生的“較場口事件”。當時,以民盟為首的民主黨派組織群眾大會,反對蔣介石政府撕毀舊政協協議,郭沫若等很多進步人士都挨打了。發生慘案時,李佩先生就在現場,只是因為她當時幫助一位塔斯社記者做翻譯,打人者忌憚塔斯社記者才幸免。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