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視界周刊A09版~A11版這一周,歐洲談論最多的話題是什么?是移民。盡管這一問題由來已久,但是幾天之內,圍繞著移民的爭論與行動卻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切都因一張照片而起。三歲的敘利亞小難民熟睡般伏在土耳其的海灘,孩子看起來有些溫馨的姿勢,與殘酷的現實形成了極大的反差。
的確,一張照片有時抵得過千言萬語。而孩子們的遭遇,更容易擊中人們心底最柔軟的部分。
這樣的照片,在歷史的河流中還能找到一些:被定格下來的孩子們,或讓人們痛心,或讓人們感動,甚至推動了這個世界的變化……
一個小女孩赤裸著身子沿著越南一號公路驚慌奔逃,身旁還有幾個惶恐萬狀的孩子,時為美聯社資深戰地攝影記者的黃功吾抓拍到的這個場景,長期銘刻在全球受眾的腦海中。這張經典照片作為反戰標志廣泛見諸各大報章雜志中,甚至有人認為它使越戰的結束提前了半年。盡管這些說法可能過于夸張,但不可否認的是,這張照片所帶來的巨大沖擊力,在天平上為反戰力量增加了一個重要的砝碼。
不過,這張照片背后的故事卻鮮為人知。不久前,照片主人公潘金淑回憶起當年那一幕。
“好燙,好燙!”
“我永遠忘不了我們從生到死的那一天。”潘金淑上個月接受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采訪時說。
如果沒有這張照片,又或者沒有遇到正在此采訪的記者,她可能因為嚴重的燒傷而殞命。但這定格的一刻從此改變了潘金淑的命運。
潘金淑當時9歲,生活在越南南方的展鵬村。當時的情況是,1972年6月8日,在距離西貢市40公里的全邦一號公路線,北越和南越軍隊已經在此對峙了3天。南越軍隊試圖沖破障礙打通這條道路。南越陸軍召喚空軍支援,隨即兩架A-37戰斗機出現在空中,其中一架飛機投下了凝固汽油彈。由于投彈偏差,炸彈在南越難民聚集的高臺教寺廟邊上炸開,令躲在寺廟里的潘金淑與村民們奔跑著逃離那里。
“那是(藏身的)第三天,午飯后我聽到寺廟周圍有東西燃燒的聲音,然后就聽到(南越)士兵對孩子們喊道:‘快跑!’”潘金淑回憶說,“他們讓孩子先跑出去,然后是大人。”
她立刻跑到室外,“看到飛機離我很近,飛得很快,然后就看到炸彈落地,周圍變成一片火海。”
“好燙,好燙!”多年后,潘金淑還記得當時自己不停地大喊。她脫掉燒著的衣服,一路奔跑。
17次手術
就在這時,美聯社記者黃功吾摁下了快門。當時黃只有21歲,卻已是一名經驗豐富的戰地攝影師,被派到這個南越村莊采訪。
“我穿過黑煙,看到了一個女孩,沒穿衣服在跑。”黃功吾不久前接受CNN采訪時回憶說。當潘金淑跑近時,黃才看到她的部分皮膚因灼傷開始脫落,燒傷從后背一直延伸到頸部和左臂。
“我當時第一個反應是:‘天啊!難以相信她被燒得如此嚴重。’”黃功吾回憶說,“我立即把相機放在路邊,開始幫她。”
黃功吾先是用清水幫女孩清洗傷口,然后給她穿上衣服,用自己的貨車把孩子們送到醫院。“在貨車上,她(潘金淑)不停地對我說‘我要死了’,我隔幾分鐘就看一眼她,對她說‘就快到了’。”
在醫院,黃被告知這個孩子已經沒得救了。他馬上出示了自己的美國記者徽章,并要求醫生盡力救活女孩,然后才匆匆趕回沖洗照片。
潘金淑在醫院住了一年多,家人一度認為她活不下來。“我在醫院住了14個月,進行了17次手術,身體65%的皮膚都燒傷了。”她回憶說。
刊發遇阻
黃功吾把這張照片發回國內,但美聯社曾一度拒絕刊發,因為當時還沒有哪家主流媒體會刊發裸體照片。但是經驗豐富的圖片編輯霍斯特法斯看了這張照片后,認為可以打破陳規,他爭辯說此照片的歷史重要性足以抵消因“正面裸體”帶來的禁忌。
很快,這幅震撼人心、定格歷史的黑白照片就被刊登在《紐約時報》的頭版上,一下子成了轟動一時的話題。這張照片見報7個月后,巴黎和平條約簽署,美軍全部撤出越南。
1973年,黃功吾榮獲美國“普利策獎”。同年,在荷賽中又被評為“年度最佳照片”。
這張照片讓黃功吾功成名就,卻讓潘金淑陷入痛苦之中。按照她的說法,她痛恨這張照片,因為這讓她很難堪,想逃離媒體的聚光燈,一度想到死。
“如果當初被燒死而不是活下來,就不用忍受這些身體和精神的傷痛。”她回憶說。
潘金淑開始在宗教中尋求答案,她在19歲時成為一名基督徒。
“從那時候起,我想過上正常的生活,想有自己的孩子,”她回憶說,“我開始學會原諒。”
開始新生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