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活化教學創建高效生物課堂
白銀市第二中學 王巧民
教育家杜威曾極力倡導“從生活中學習,從經驗中學習”,而生活化教學也正是新課程改革倡導的理念之一,那么,我們如何巧妙自然地把抽象的課本知識與學生豐富的生活經驗有機地聯系起來,從而創建高效生物課堂呢?
在長期的教學工作中,筆者深深體會到,學生感興趣的東西,他們愿意學,而且學得好。所以,我們在備課時,創設生活化的“開場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就顯得十分重要。例如在講伴性遺傳時,以英國“皇族病”—血友病的趣聞作為引言,緊接著拋出問題:為什么同是維多利亞的兒子有表現型正常的,有患血友病的?這引起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然后不失時機地引入伴性遺傳的有關知識,產生了好的效果。
而在課堂上,創設生活化的對話,引導學生互動,在對話中巧妙的設疑、恰當的比喻更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集中注意力并啟發思維。例如在“免疫系統的防衛功能”一節教學中,筆者將人體免疫系統的防衛功能與疾病做斗爭就像是一場“城市保衛戰”,面對不同的敵人(疾病),人體免疫系統會用專門的武器(各種特異性抗體)予以消滅。將書本中的知識點通過打比方的方式化繁為簡,使課堂教學充滿活力。
同時,針對高中生愛搞笑的特點,教師可以利用“口訣、順口溜、詩句”等手段對學生“激趣”,讓學生在搞笑中獲得樂趣,掌握知識,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例如:DNA和RNA的結構有什么區別,為什么RNA適合作為信使?為了使學生更容易掌握兩者的特征,我引用了復旦理科生的三行情詩之賽冠軍作品:愿做一條RNA,即使單戀(鏈),卻能擁有U(尿嘧啶,你)。高中學生興奮地說:“原來生物學也可以這么浪漫!”在生物課堂中,恰當地利用一些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能深深地感染和吸引學生,使自己教得輕松,學生學得愉快。
此外,教師依托生活體驗,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思維也不失為一個有效手段。例如在高二學習“ATP的主要資源—細胞呼吸”一節時,許多學生作業上錯寫人體細胞無氧呼吸反應物為酒精和二氧化碳。于是我帶領寫錯的學生在操場上快速跑了幾圈,當氣喘吁吁地學生回到教室后,筆者問學生,當大家剛剛在操作場進行長跑時,是不是“酒香四溢”,是不是運動時會慢慢地“自我陶醉”?當然,他們一致地感受是:肌肉酸痛。筆者馬上讓大家對這一現象進行討論,最后他們得出了正確結論—劇烈運動之后,感到肌肉酸痛,是肌肉細胞進行了無氧呼吸積累的乳酸所致,而不是“酒香四溢”。
生活是生物學知識的的源泉。作為生物學教師,應該去找尋教材知識與生活體驗的“連接點”,在學生已有知識、生活體驗和教材之間架設一座橋梁,從而使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順利地將知識“活”化,讓知識與生活交融,從而幫助學生提高學習的效率,創建高效生物課堂。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