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這是青島市博物館“暑期國學親子體驗營”家長和孩子共同誦讀《禮運大同》的聲音。伴隨暑期的結束,青島市博物館針對不同年齡段觀眾群體開展的“小創客暑期社會實踐”“老年書畫學習班”“成人傳統魯繡體驗秀”和“方寸之間刀石相接——篆刻公益學習班”也相繼落下帷幕。青島市博物館館長隋永琦介紹,作為社會課堂的重要基地,青島市博物館始終秉持“開放辦館”理念,以服務公眾為目標,通過不斷創新,激活博物館教育新能量,讓文化遺產真正活起來。 運用流行新元素講述地方老故事 “大家好,我是龍兒,是生活在青島地區的東夷先民,在春秋戰國時期的楚國有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這是今年端午節,青島市博物館卡通形象代言人“龍兒”和觀眾在進行端午懷古。 為激活文化教育新活力,讓凝固的歷史煥發新的生機,青島市博物館尋求傳統與現代的契合點,將當下流行的“穿越”融入社會教育活動中,推出了由講解員扮演的卡通形象代言人“龍兒”。兩年來,活潑可愛、備受喜愛的龍兒已帶領觀眾開展了“龍兒講故事——東夷文明講述”和“東夷探源——時光寶盒”活動。每一次“龍兒”的閃亮登場,觀眾們無不為這鮮活的卡通教育形象所吸引,孩子們更是將“龍兒”團團圍住,瞪著好奇的大眼睛不斷地問這問那。活動中“龍兒”將觀眾引入了青島地區煙波浩渺的歷史長河,從上古東夷族的興起到青島解放,青島故事立體的呈現在觀眾眼前。此外,“龍兒”還帶領觀眾進行接地氣的互動體驗:城市老建筑拼圖、瓦當拓片體驗、粘土貨幣制作、古陶制作等。在參與的過程中公眾了解了地域文化,激發了別樣的家國情懷。 “龍兒”的閃亮登場為博物館積累了各年齡段眾多“博粉”。博粉們一致認為:“青島市博物館形式多樣、內容專業的活動讓大家流連忘返,縱然來過千百回,每次皆不同。” 活化教育新形式開辟館校新課堂 青銅器修復室內同學們正拿著準備好的2A試劑(蒸餾水和乙醇混合溶液),小心翼翼地用棉棒蘸溶液擦洗銅器上的銹蝕。書畫修復室里,老師正在教各位同學打漿糊、潤畫心、托命紙……同學們干得專心致志。這是青島市博物館和市十五中學合力打造的素質教育第二課堂的現場,“館藏探秘實踐課堂”活動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 青島市博物館結合自身資源和學校的需求,不斷探索館校合教新途徑、新模式、新領域,尋找博物館資源與學校教育的交匯點,開展有創新性和時代感的教育活動,體現了博物館教育實物豐富、直觀性強和知識廣博的特征。“館藏探秘實踐課堂”活動以博物館資源結合高中教材內容、教學需要及同學們的興趣點為主,將青銅修復和書畫裝裱作為課堂實踐內容,采取展廳參觀、博物館專家講課及現場操作的形式開展活動。博物館修復專家將日常的文物保護技術與學校課程相結合,讓學生走進了博物館修復室,也讓專家走進了化學、物理課堂。此類活動讓博物館真正融入了學校教育并實現了博物館教育職能的良性發展。青島市博物館已將此項活動常態化、長期化、品牌化,并向全市中學推廣,使博物館真正成為孩子們激發興趣探索新知的第二課堂。 跨界開辟新領域傳承“中國好聲音” 一輪明月高懸,絲絲琴音入耳,青島市博物館大廳內正在上演的“2014中秋賞樂會”高朋滿座。青島市博物館致力于古琴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依托館藏資源優勢,以“活化保護”為宗旨,與地方琴家和國家級專家合作,采用動靜結合的方式,傳承非遺文化。定期舉辦“博琴雅韻”古琴雅集活動、古琴專題音樂會和古琴名家講座等活動,將價值闡釋、深入探討與技藝傳承有序結合;將館藏古琴、書畫和古籍資源應用在古琴藝術的推廣和傳承過程中,全方位、立體化地將博物館資源與社會共享。 為使社會公眾認識古琴、感受琴韻,了解人類優秀文化遺產的人文內涵,青島市博物館在古琴名家講座和雅集活動中將館藏“松風”“松石意”等名琴、《趙子昂攜琴閑步圖》等名畫進行同臺展示,通過專家的彈撥和解讀使文物真正活起來,現場觀眾切身感受到上古幽音、千年國粹以及古人的琴心畫意。開拓古琴藝術普及與傳播領域,每年開設兩期古琴公益學習班,為古琴愛好者提供免費學習專業古琴技藝的機會。為方便古琴班學員學習古琴,以館藏青島即墨李宣三《琴學管見》琴譜為藍本,編制了青島市博物館首個社教活動館本教材《青博古琴問階》。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