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記者唐湘岳 通訊員胡瓊、戚家坦)“這次思想政治課很有收獲,農民伯伯成了我們課堂上最好的助教”。參加學校暑期“移動思政課堂進農村”的湖南大學2011級研究生楊曉陽,這樣回憶在湖南省湘潭縣青山橋鎮學習的經歷。 老師這次給他布置的作業是“從農村小企業建設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初到青山橋的第一天他就對這個“皮鞋之都”小鎮懷有強烈的好奇心,樂此不疲地奔走于鎮上的大小皮鞋廠。 與楊曉陽一樣自愿報名參加思想政治課移動課堂的同學還有近200人。面對新形勢,如何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課教學并提高實效,是湖南大學探索的課題。今年學校發起了“移動思政課堂進農村”活動,主題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學生活動成效占學校開設的相關思想政治理論課程成績的30%。這次活動首次集結了該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全體共45名思政課教師,分為16個小組,奔赴20余個縣市、鄉鎮,將大學思政課堂搬到了田間地頭。 據悉,這次教學活動精心設計了農村空心化,農村老年人社會保障、生存狀況,農村民族團結、少數民族族群認同及族群關系,農村中小企業發展狀況,“兩型社會”建設等30多個小主題。每個小組要圍繞調研主題制定詳細調研計劃,設計調研問卷。各小組都要填寫調研日志,日志必須細化到記錄每天走訪的村落和被訪對象姓名、訪談內容、問卷收集及整理分析,每個成員都要撰寫學習心得。每個小組還必須圍繞每個主題完成1至4篇8000字以上的調研報告,提交當地相關部門或企業,以供決策參考。同時,回校后學校還要對成果進行考核、評審和表彰,開辦論壇進行交流。 博士生楊美新在學習心得中寫道:“我們這次把走訪、座談、問卷、訪談等十八般武藝都使出來了,自身的調查研究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2011級本科生歐海玲同學說:“這是一個將課本知識再回爐精加工的過程,沒有這樣的歷練,真的體會不出新農村建設中‘新’的內涵!” 帶隊老師尹世尤表示:“學生只有深入基層,親身參與,才能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再認知。作為老師,我也受到了再教育,并且容易與學生形成共鳴。思政課教學就應該走進社會、走進農村。今后我還會繼續!” 目前,為期近一個月的活動接近尾聲,這種新穎的教學形式不僅得到了湖南大學廣大師生的推崇,也受到了農村企業和農民朋友們的熱情歡迎。在益陽赫山歐江岔鎮,師生們到種糧大戶戴正庭家做客,戴正庭跟同學們說:“我一年種糧收入三十幾萬元,現在我們農村的日子也不比城里差,你們畢業來我們這里來當個大學生村官也不錯呢!”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