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如今的時代是互聯網的時代:想念朋友,我們可以發一封電子郵件,甚至打開聊天軟件直接來個視頻通話;外出旅游,我們把照片曬到博客上與網友共享;遇到什么事,發個微博、微信,簡單而方便;硬盤空間不夠,現在我們有了云存儲的網絡硬盤;出趟遠門,點個鼠標就買好了車票、機票,十分方便;甚至隨著“打開電腦看電視”的流行,連電視機都越來越在家里沒有了存在感……
????但是同時,人們越來越注意到,在互聯網的時代,年齡的代溝卻越來越大。每枚硬幣都有它的兩面,許多人追逐時代發展與進步的速度越快,相對的,少數人群與時代相脫節而走向“落伍”的速度就越快。不可否認的是,在年輕人乃至孩子們越來越加入互聯網時代的新潮盛宴的同時,無法緊跟時代潮流的老年人們卻面臨著被邊緣化的困境。很大程度上,這種被邊緣化不是因為他們不想體驗互聯網的便利,而是苦于技術上的問題無法解決。前一陣子紅極一時的打車軟件不方便老年人使用的問題,就從一個側面折射出了這種現狀。
????想學,但是學不會,這是不少老年人的心結。
????最近,5月20日的《新京報》報道了2014北京市“公民榜樣”候選人王寶立先生的故事。家住安慧北里秀雅社區的王寶立平日里就積極幫助社區老年居民解決電腦方面的問題。他發現,好多老人們的電腦并沒有壞,問題出在他們不會使用上,不知如何開關機、不會打字、被各種電腦專業名詞搞得頭暈腦脹。于是,王先生四處跑東跑西,歷時一年半,終于找來了教室,借來了教學用的設備。2013年12月7日,電腦班開課的頭天就吸引了一百多位大爺大媽們趕來學習。“好多學生的年齡都比我大,像爸爸媽媽一樣”,王寶立就給電腦班取名為“咱爸咱媽學電腦”。
????老年人學電腦,最大的困難在于由于年紀大而導致的記憶力和理解力的衰退。其實很多老人在來這里之前,都在其他地方學過電腦,但是老師教得快、講得多,結果很多老人跟不上節奏,沒時間消化,最后還是什么都沒學會,積極性反而受到打擊。在“咱爸咱媽”這兒,為了讓大家完全掌握知識,王寶立經常就一個問題給大家重復講解許多遍。對這件事,學生們評價很高,“無論誰來王老師的班里上課,王老師都能從頭教給他,重復問問題,王老師也不煩”。
????由于王寶立的努力,學生們在幾個月的時間里已經小有所成,從不會打字到同子女們隨意網上聊天,從簡單的打開文件到上傳文章和圖片,老人們都十分開心能夠逐漸融入到互聯網生活中去。在這里,老人們不僅學到了實用的電腦基本技術,也交到了朋友,話家常、一起遛彎逛公園,甚至一起出去旅游,幸福快樂之情溢于言表。
????互聯網技術和互聯網產品全方位融入生活,是大勢所趨。面對老齡化社會,如何幫助老年人逾越“信息鴻溝”成了需要社會各界關注的問題。自從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構建和諧社會”以來,“和諧社區建設”就成為了“構建和諧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而隨著我國逐漸步入老齡化社會,占有社區重要比例的老年人口的精神生活,必須作為“和諧社區”建設的重要一環。
????像王寶立這樣開辦公益課堂,為老年人提供基礎電腦技術的教學與指導,就是一種弘揚社區道德文化,構建和諧社區的良好嘗試。老年人閑適在家,子女在外工作,孫輩也要以學業為先,難免會有精神上的空虛感和孤獨感。而幫助老年人跟上時代的節奏,學會利用互聯網技術開辟同子孫、舊友保持密切往來的第二平臺,或者在網絡世界發博客、同他人聊天交流,對于老年人則可以作為一種老年人晚年的精神慰藉。
????構建和諧社區,離不開對老年人群體的關心與照顧,這就要求做到“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學、老有所教、老有所為、老有所樂”。但是關注老年人不僅僅是要讓他們吃好、穿暖,真正實現“老有所樂”,在為老年人提供豐富的物質生活之余,也要重視對老年人精神生活的關心。幫助老人在生活中無障礙地享受實用的互聯網產品,讓他們更好地融入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不得不說,應是豐富老年人精神生活、進而建設和諧社區的必經之路。由此觀之,我們的社會還需要更多類似王寶立這樣的熱心老師,來教“咱爸咱媽”學電腦。(文/李繼東)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