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爽是山西省長治市農民工子弟學校東關小學的二年級學生,打小喜歡舞蹈的她,夢想能到專業的舞蹈培訓班學習,“希望有機會像電視節目里的小朋友一樣登上舞臺表演”。
今年6月,鄭爽在學校看到由團長治城區委組織的“宏安新星·小荷課堂”舞蹈班免費招收學員的消息后,第一時間就報名參加了。
長治市青年志愿者協會秘書長王曉恩仍記得當時對鄭爽家訪的場景,“她在租住的房間里對著電視畫面跳舞,房間很小,但跳得很投入,臉蛋紅撲撲的”。
“家里收入少,我和她爸兩個人都是打工的,舍不得吃、舍不得喝,辛辛苦苦養活一家6口人,哪有閑錢送她上培訓班。”談及女兒的舞蹈夢,鄭爽的媽媽面露難色。
經過審核篩選,鄭爽如愿進入“宏安新星·小荷課堂”舞蹈班學習。懂事的她非常珍惜這次免費學習的機會,帶她的志愿者舞蹈老師秦光敏說,“這孩子訓練時很用功,從來沒有遲到早退過,特別愛笑。”
在一次由團長治市委舉辦的青少年文化藝術嘉年華上,鄭爽與25個同樣來自進城務工和城市低收入家庭的“小荷班”同學一起登臺表演,精彩的演出獲得了熱烈的掌聲。
“宏安新星·小荷課堂”是團長治市委于2013年6月開始組織實施的“同在藍天下、共享中國夢”小荷課堂青年志愿服務項目之一。該項目專門為偏遠農村留守兒童和城市農民工子女、環衛工子女提供免費藝術課程輔導。
“家庭條件好的孩子,有機會上各種藝術培訓班,可還不一定愿意去,但對很多家庭條件不好卻由衷喜歡藝術的孩子來說,這卻是一種奢望。”在團長治市委書記申秀琴看來,團組織應該發揮自身特長,為這些喜歡藝術卻沒條件的孩子做點什么。
本著先易后難的原則,“小荷課堂”首先在市區開展。由團長治城區委與轄區內有資質的培訓機構合作,為城市低收入群體家庭子女提供免費課程服務。截至今年9月,長治城區已有131名像鄭爽這樣的孩子享受了“小荷課堂”的免費培訓。
“宏安新星·小荷課堂”、“山月·小荷課堂”、“昌盛·小荷課堂”、“上官·小荷課堂”、“丁丁·小荷課堂”、“活力寶·小荷課堂”6個班的課程,涵蓋舞蹈、書法等專業,累計減免學費13萬余元。
為了讓幫助更多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實現藝術夢,團長治市委又開展了“小荷課堂”縣城計劃,聯合各團縣委在長治市轄區內的每個縣城開設“小荷課堂”。
壺關縣地處太行山區,“英才教育·小荷課堂”是該縣開設的第一個小荷班。八一希望小學六年級的馬宇寧是首批學員。小宇寧的父母沒有固定工作,家庭收入不高,但父母寧肯省吃儉用也要盡量滿足她的興趣培養需求。這次小宇寧免費進了“英才教育·小荷課堂”,一年下來能節約2000多元,小宇寧和父母都很高興。
一年多來,“小荷課堂”城市計劃和縣城計劃已開設26個班,涵蓋音樂、舞蹈、書法、播音主持等專業,受助青少年619名,累計減免各類學費60多萬元。
今年年初,教育部下發通知,2015年開始對中小學(微博)生進行藝術測評,并將測評結果計入學生成長檔案,作為綜合評價學生發展狀況的內容之一,以及學生中考和高考(微博)錄取的參考依據。
可對于大多數農村孩子來說,在藝術測評上與城里的孩子比,很難處于同一起跑線上。長治不少縣都是革命老區和經濟欠發達的山區,團長治市委副書記張登科在下鄉時就發現,不少農村學校的課程表上雖然有音體美課程,但由于缺乏專業教師,音體美課程總是被文化課占用。即便一些學校收到了外界捐贈的鋼琴和各種體育器材,也沒人會用,大都閑置在校舍中。
為了補齊這一短板,團長治市委招募、組織青年志愿者團隊與偏遠地區農村學校結對子,定期深入結對學校給青少年上音樂、體育、美術等課程。為了保證教學質量,規定志愿者團隊每月至少赴結對學校授課4次,每次至少1.5小時。
今年暑期,團長治市委聯合中國(山西)高校傳媒聯盟招募了17名有音樂、美術等藝術專業背景的大學生,組成3支志愿者團隊,在屯留縣路村鄉老軍莊小學、黎城縣西井鎮南委泉小學、沁縣南里鄉南里村小學,開展“小荷課堂”暑期班,陪147名太行山里的小學生度過了一個快樂而充實的暑假。
記者曾和團長治市委副書記張登科一起到黎城縣西井鎮南委泉小學探訪,夏日的傍晚暑熱未消,一位志愿者坐在鋼琴前彈著《蝸牛與黃鸝鳥》的曲子,一句句地教山里娃識譜唱歌,琴聲和歌聲飄出教室,在整個小山村里回蕩。
本報長治10月18日電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