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師生歡聚一堂。
濱海高新網訊 “老師好!”前天上午,兩百多名年過花甲的老人再次回到了自己小學的課堂,向當年的老師問好,重溫了小學時的同窗記憶。他們是當年陜西路小學(現鞍山道小學)的學生,已畢業多年,師生們重聚時,美好回憶歷歷在目。從美國回來的歐葆津女士,在此次尋找老同學時,還和大家一起籌建“同學社區”,希望同窗們繼續保持聯系。
喚起校園記憶
19日8時,230多名老人陸續趕到鞍山道小學哈密道校區,許多人遠遠就認出了當年的同窗,大家熱情相擁,一些人甚至激動得熱淚盈眶。“雖然學校換了名字,但老同學還都能認得出來。太難得了,這么多人的同學會,就像當年新生報到一樣。”畢業后又回到母校做老師的陳安萍告訴記者,他們當中有的人多年沒見過面,大家非常激動。為了尋找課堂上的回憶,老同學們紛紛戴上了紅領巾。記者在其中一間教室里采訪時,當年三班的30多名“學生”正在聆聽73歲的“班主任”李淑敏講課,大家仿佛又回到了學生時代。
游子不忘同窗
“說起這次同學會,我們還要多謝這位移居美國的同學歐葆津,圓了我們大家一個夢。”同學會的孔會長說,去年歐葆津回津的時候與幾位老同學聚會,說起建立同學會的事,大家回憶起當年共有8個班,300多名同學。于是,大家就開始分頭聯系,在將近一年的時間里,竭盡全力聯系同學或家屬。歐葆津與孔會長、譚副會長等都希望讓師生們開一次“年級會”,便籌辦了這次大規模聚會。生活在美國的歐葆津接受采訪時說,她一直在美國舊金山擔任天津海外聯誼會秘書長,這些年來一直非常關心天津的變化和老同學們。和幾位同學合影后,她感慨地對記者說:“我們從花季走到了花甲,但我們的心還很有活力,應該發揮同學會的優勢,讓同桌、校友、師生一起快樂。”
實現老有所樂
中午,所有師生都被請到河西區干部俱樂部聯歡。蔡建興和在場的同學們一起唱完《讓我們蕩起雙槳》后對記者說,這種純真的感情確實應該珍惜。歐葆津和同學們也正在籌建“同學社區”,在“社區”創建基金會、組織公益講座,讓同學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學習書法、攝影、詩歌、舞蹈,從中實現老有所樂。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