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課不帶課本必帶充電寶,每隔幾分鐘就刷刷微博、朋友圈,課堂上學生“低頭族”、“手指控”見慣不怪,學生玩得開心,卻忽略了老師的感受。“上課時,為將學生從手機上拉回來,老師可是各出奇招,有的失敗了有的暫時占了上風。昨天,一高校老師感慨,手機成了“打不退的第三者”。
老師“敗北”
想了那么多法子還是斗不過手機
湖北大學新聞傳播學院一位老師昨訴苦,每次講課開始大家還好,后來越聽頭越低,“有時提個問題,大家半天都沒反應。”為此,他更加認真備課,每次課堂都會結合網絡、熱點、雜志等搜集各種資料,讓課堂更加有趣,但很多同學仍然低著頭,每隔一會就看下手機。“手機成了打不退的第三者。”他無可奈何。
湖北第二師范學院教德語入門課的任課老師沈晶深有同感。為提高課堂吸引力,她使出渾身解數,玩數字游戲、模擬現場對話、放自己去西歐游玩的影片、聽德語歌……無招不有,可依然難擋手機對學生的吸引力。
“我一扭頭,學生的手機屏又齊刷刷地亮起來,想了那么多法子,斗不過手機,挺心寒的。”沈晶苦笑。
武漢商貿職業學院合同法老師胡宗謙昨告訴記者,他讓學生課堂上演話劇、開展答題有獎活動,可玩手機的學生仍然不少,只有到考試才會接到學生電話、短信,希望手下留情。“我曾開玩笑和同事說,學生的成績跟他們手機電量和流量成反比。”
學生“投降”
老師“以毒攻毒”的絕招忒狠了
為把學生從手機里搶回來,有的老師在課上“以毒攻毒”——用手機上課。去年6月,武漢商貿職業學院管理基礎與實務課程楊老師就讓大一學生見識了這一課堂新招。
“學生愛玩手機,那我就用手機上課,讓他們玩個夠。”楊老師開始研究新媒介,開設微信公眾號,用微信點名讓學生回答問題,或者發送漂流瓶,或鼓勵學生在網絡平臺發送課堂照片和內容,不玩還不行,計入平時分。學生第一節課45分鐘必須一直死死盯著手機,很多人大呼“脖子疼,眼睛受不了,流量耗太快,老師以毒攻毒的絕招忒狠了。”第二節課,學生乖乖聽課做筆記了。
“期中考試演話劇啊,連臺詞都來不及背,哪還有時間玩手機?”湖北第二師范學院13級漢語言文學學生吳楓說。原來,她們的英語課上,老師“花樣百出”,一會要演講、一會要討論,忙得學生根本沒時間碰自己的口袋。
“我們老師有無數個點子和話題,一會讓你談文章出軌、一會談真命天子,跟不上她的節奏可是要被扣平時分數的。有時我剛想摸下手機,就被她點起來了。”學生小柯說。
對此,任課老師黎闖進堅信:“讓學生忙起來,他們自然而然就忘掉手機這回事了。”
當然,能用手機上課的課程畢竟不多,絕大多數課程不能“以毒攻毒”,老師們還是擔心他們的方法也只是暫時占了上風。
【調查】
六成大學生10分鐘看一次手機
記者昨在湖大、地大、中南民大學生群里做了個小調查,被調查的男生47人,女生53人。在課堂上使用手機的情況中,90%的學生都承認自己在課堂上玩過手機。經常玩的占49%,有時玩的占37%,很偶爾玩的占12%,從來不玩的只有2%。常玩的人中,超六成大學生10分鐘以內就要看一次手機。
在手機功能使用中,聊Q、微信、打電話占29%,刷朋友圈、微博占28%,玩游戲占9%,看電影、電視占16%,看小說占7%,學習占4%,看新聞占5%,其他占2%。
民大新聞專業的小陳說,也不是說整堂課都在玩手機,只是有時開小差。比如公共大課、選修課上,一半學生低頭玩手機。
記者又找了10位老師,其中3人對此現象表示“基本不會制止。”
在高校任教10年的王宇訴苦說,現在大學的課堂較難管理,只能委婉提醒學生把手機關掉。
4月初,地大地球科學學院團學聯發起一項“課堂脫機”活動,記者曾試聽了兩節課,第一節課狀況還好,一下課,四五名學生飛奔回講臺取手機。手機交后,很多學生一節課習慣性地摸了10多次褲兜。
學生上課為何愛玩手機
地大國際經貿專業的學生小李告訴記者,以前上課,大家爭著搶教室里有插座的位置,現在方便多了,為了隨時保持電量,很多同學買了充電寶,幾乎人手一個。小李說。“上課可以不帶書,萬一忘帶充電寶,很多人走到半路都會不顧遲到返回宿舍去拿。”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