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營門街市民學校,志愿者在給學員講解繪畫技巧。 “您愿意去養老院嗎?”面對記者的提問,不少老人都直搖頭。為此,記者走訪天津市河西區的幾個街道和社區,實地探訪社區養老的情況。 基本生活能否滿足 上午10點,天津河西區九江里社區餐廳,剛忙活完早餐,福壽康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總經理趙克新又開始指揮伙計們配送午餐。“今天食譜是肉末蛋羹、地三鮮、木須雞片、西紅柿雞蛋湯和米飯!”一位師傅一邊從消毒機里取出循環餐盒,一邊招呼我。“有現成的炊具設備,早晨可以烹制為老人配送的午餐。”趙克新幫工人把飯盒碼放在橘黃色的保溫箱里,“現在將近有300名老人訂餐,如果把人員配齊,我們的配餐能力能到1000份。” 墻上貼著本周的菜譜,記者仔細看了一下,每天葷素搭配,主食也變換花樣。“菜譜都是營養師配好的!”剛下廚的大師傅很自豪。 跟著送餐車,我們一起來到一位訂餐老人家,“8塊錢一份兒,送到家里都還是熱乎的,逢年過節還多送幾天的。”這位年過七旬的老大爺告訴我。 “空巢老人越來越多,就餐是個大問題。”隨行的東海路街道工作人員告訴我,福壽康是成立于2009年的民辦非營利機構,目前為河西區9個街道的老年人提供午餐和晚餐的送餐服務,距離較近的東海街、柳林街、陳塘街可直接為老人送餐上門;距離較遠的幾個街道,將飯送到社區后再由工作人員分送到老人家中。目前,河西區13個街道已開設7個老年配餐服務中心、三家社區食堂,能滿足1000余名住家老人的就餐需求。 為減輕企業經濟壓力,河西區減免了配餐企業的稅收,而且按民用標準收取水電氣費用。“給我們省了不少錢!”趙克新告訴我。“但我們也發現,因為習慣和省錢等原因,很多老人還是愿意在家自己做飯。下一步我們打算建一個老年購物網站,嘗試解決老人購物難、特別是買菜難的問題。網站已經開始測試,柴米油鹽之類的日常用品,打個電話就能像送餐一樣到家。供應商集中采購能降低20%的成本,還可以彌補送貨費用。老人們很歡迎。” 離九江里不遠的漢江里社區,坐落著河西區首家社區老年日間照料服務中心。一座漂亮的綠色二層小樓,使用面積達870平方米,包括棋牌室、健身房、聊天室、書畫室和多功能廳,還配有醫療室,社區里的老人們白天都可以到此活動就醫。一樓多功能廳里,20多位老太太正在排練歌曲《唱首情歌給草原》。“有了這個地方,大家白天在一起互相說說話、唱唱歌,圖個樂呵。”王大娘告訴我。居委會主任王文華介紹說,所謂日間照料服務,就是依托社區養老服務設施照料白天在家無人看護的老年人。這些設施坐落在居民區內,服務功能齊全,一般都建有休息室、健身康復室、醫療保健室、文體活動室、老年課堂和配餐室。說話間,一位大媽來找駐社區的全科醫生劉秀敏拔火罐,“這里醫保定點能報銷,中醫還是特色,我們都愿意來。”近兩年,河西區先后投入上千萬元資金建成48個老年日間照料服務中心(站),向老人免費開放。 精神世界怎樣充實 我們常說,老有所為、老有所樂,在衣食無憂之后,給老人們“找事”,讓老人的精神世界變得豐富多彩起來,是社區養老必須面對的問題。河西區民政局對1萬多名老人連續3年進行的養老服務需求調查顯示,老年人對文體活動需求僅次于對緊急求助和醫療救助的需求,遠高于家政服務等需求。 周六上午,河西區大營門街上海道小學沒有平日孩子們的喧鬧,但還沒走進校園就聽到教學樓里飄出的歌聲和笑聲,排練房里鏗鏘有力的踢踏舞聲傳出好遠。“老人們在排練,每周末都是這樣,有時候老人比我們來得都早”,門衛告訴我。合唱廳里,一位鶴發童顏的老太太引起了我的注意,這位92歲高齡的景一芳老人是市民學校里最年長的學員,“當初我兒女們因為我歲數大不放心,每次都親自送我來學校。后來他們覺得這不錯,我68歲的大兒子和65歲的大女兒現在也跟我一起來活動。”老太太笑著說,“在這里能結交不少老年朋友,開闊眼界。” 大營門街社教科長劉清瑞介紹說,這所專門為老人開設的市民學校已有10余年歷史,“自愿報名,全部免費,教師也都是志愿者。”2000年,河西區被教育部確定為首批“全國社區教育實驗區”,挑選區內符合條件的國辦中小學作為市民學校的免費場地周末開放,178個社區還設有平時開放的分校。每年學員達3萬人,其中90%以上為老年人,僅2010—2011學年度參加學習的居民就超過265萬人次。課程有國畫、聲樂、舞蹈等16大類240余門、7060班次。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