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起終身教育的立交橋還有多遠
時至今日,如果你仍習慣于把“教育”和中小學校、大學等學歷教育劃等號,那么就太狹隘太落伍了。隨著社會經濟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市民有了提升生活品質,注重精神充實的需求,學習不再僅僅是為了升學或者文憑,它正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于是,從剛出生的娃娃,到耄耋老人,都在成為學習的主體。
繼首屆蘇州終身教育博覽會成功舉辦后,2015年全民終身學習活動周全國總開幕式本周也將在我市啟動。“終身學習”不但成為近期蘇州市民關注的“熱詞”,也在不知不覺中影響著我們這個城市的精神內核。那么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面對越來越旺盛的需求和熱情,蘇州正在怎樣構建起四通八達的終身教育立交橋?
A
熱情高漲 一頭一尾是重點
銀發族里“學霸”最多
所謂終身教育,突破了傳統學校教育的框架,把教育看成是個人一生中連續不斷的學習過程,是人們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種培養的總和,實現了從學前期到老年期的整個教育過程的統一。
不過,時至今日,提到“教育”二字,仍有許多人會不自覺地把它和中小學校、大學等學歷教育劃等號;“實際上,校門之外,人的各個階段,都有學習的需求和空間。學齡前的寶寶、企業職工、都市白領、家長、還有規模越來越大的‘銀發族’……都在成為學習的主體。終身教育擴大了學習天地,為整個教育事業注入了新的活力。”蘇州市教育局民辦教育與社會教育處副處長屠家洵說。
屠家洵介紹,從數據來看,除去學歷教育,目前蘇州終身學習體系里,“一頭一尾”是重頭戲,“頭”是緣于越來越多的年輕父母重視早教;“尾”則是老年人學習積極性的高漲。相較年輕人,他們在時間和心理上更自由,在全市老年人群體中,超過30%還在不斷學習深造。
杭春梅,62歲,常熟花邊廠退休。讓人意想不到的是,花甲之年的她居然是個“大學霸”。通過“江蘇學習在線”學習網,她已經獲得法律基礎知識、民俗文化素質、攝影技能初級等10個證書,也獲得了2014-2015“江蘇學習在線”年度“學習之星”稱號。像她這樣“活到老學到老”的“同學”,蘇州群體龐大。
當然,更多的老年人還沒有“網絡學習”的能力、習慣或條件,老年大學是他們的重要學習陣地之一。蘇州市老年大學的發展,就能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蘇州銀發族們學習熱情持續高漲的大趨勢。建于1985年的市老年大學,初創時只有5個班級、375名學員;到如今,辦學體量達到了250個班級、8000多名學員,每年約有13000人次在校學習。“除了市級的老年大學外,現在蘇州10個區縣都設有老年大學,不少鄉鎮街道也開設老年大學,但相比老年人們旺盛的需求來說,學位仍然顯得有限,老年大學學位難求的矛盾依然較突出。”屠家洵說。
B
需求多元 自家門口最“樂學”
終身教育社區“挑大梁”
校門之外的學習離不開社區。隨著城市化進程和社會的老齡化,社區教育的重要作用越來越凸顯出來。“以前么,居民沒意識,政府也覺得沒關系,社區教育不被重視。但近年來,老百姓要提升層次和素質,政府也越來越重視這塊事關民生福祉的需求。”張家港市教育局職社科潘龍憲副科長告訴記者說。
針對社區居民的實際情況,社區教育的內容越來越多元。比如城鎮化進程中,被征地農民和農村富余勞動力日益增加,“針對這種情況,在張家港,依托社區,從2012年開始,政府每年投入600萬,舉辦200個左右的職工技能培訓班,參加人數達到萬人。”潘龍憲說。再比如,針對外來務工人員群體科學家庭教育缺失的情況,張家港開出了免費的“新市民子女同城夏令營”。“走進每個社區,你會發現,廚藝大賽、模特走秀、閱讀講座、傳統文化、少兒才藝、園藝栽培、安全健康……各種項目、活動非常豐富,社區工作人員是動足腦筋的。”
“最理想的,當然是實現家門口的幸福課堂,就近、便捷又有精神上的歸屬感。”屠家洵說,蘇州現在有社區教育工作者94161名,專職人員1373名(其中教師編制人員819名),兼職人員3219名,志愿者近9萬。區(縣)社區學院10個、鎮(街)社區教育中心99個,村(社區)居民學校1937個,社區教育覆蓋率100%。
面對蒸蒸日上的社區教育前景,潘龍憲和屠家洵也提到了“資源仍然有限”的難題。“最大問題是缺乏一支專業、穩定的人才隊伍。目前社區教育工作者隊伍面臨著無培養途徑、無職稱系列、無崗位編制的種種困境。”潘龍憲說,張家港每到暑假就會舉行“千名教師進社區”的活動,“教育局發文,落實到每個學校,以此來彌補社區教育人才資源的不足。”多頭管理,如何有效整合利用資源也是社區教育要面對的一個難題。“社區教育涉及到多個部門,如教育、人社、文化、民政、財政以及社會培訓機構等等,社區又歸屬街道管轄,任何一頭單兵突進,都會難以協調。在實際工作中,因為整合協調不好,造成浪費,又非常可惜。”屠家洵說。
C
“互聯網+”助力全民學習探索一站式終身教育需求交易平臺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