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網訊 記者盧幼蓮報道 “謝榮華老師的課妙趣橫生,上她的課簡直是一種享受。”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的很多學生都偏愛謝榮華的課,因為謝榮華總能將一堂堂枯燥的課打造成滋味課堂。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不是被動接受,而是學習者主動構建內部心理表征的過程,所以過去單向灌輸式教學模式已不能完全滿足現代教學的需要。”謝榮華對記者說:“這要求當代教師做一位有心的烹飪師,把每一堂課都設計得如同饕餮美食般有滋有味,就不愁我們的學生不喜愛了?”
去年,謝榮華在病原生物學教學中,引用一種新型課堂模式——拋錨式教學模式,讓這堂原本枯燥無味的課“活”了起來,學生們紛紛給出好評。
謝榮華告訴記者,病原生物學是醫學類專業學生的一門重要基礎課程,病原生物學種類繁多,各種病原生物學之間知識點聯系少,缺乏系統性和邏輯性,難以把握重點和難點。而拋錨式教學是建構主義的教學模式之一,它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輔助,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自主協作探究學習的過程中,輕松掌握重點知識與難點知識。
謝榮華以人類免疫缺陷病毒(艾滋病毒)為例設計教學方案。她首先播放一段艾滋病毒宣傳短片,讓學生產生對艾滋病的情感共鳴,并在觀看短片的同時引導學生思考艾滋病流行情況、致病性及對人體身體及心理的影響等問題。隨后,又講授一疑似艾滋病病例,通過病例提供的信息引導學生思考艾滋病感染途徑、臨床表現等問題。旋即,在上述情境下,提出艾滋病毒相關的問題作為探究學習內容。這時提出的問題就是“錨”,這一環節就是“拋錨”。“拋錨”的好壞直接影響教學效果。設計好的問題應包括封閉性問題和開放性問題,封閉性問題在教科書上就能找到答案,開放性問題需要探究才能獲得解釋。學生接到問題后,一方面利用課余時間查找問題答案。另一方面將學生按自由組合的原則5~8人為一組,全班共分成8組,每組指定一組長負責,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進行組內及組間對話、商討、辯論,資源共享,補充、修正、加深對問題的理解。每組還需將探究的問題制作成PPT形式由組長在全班進行演講,并安排提問和答疑環節,組內其他同學可以補充和修正。最終教師進行總結陳述與果評價。
謝榮華興奮地告訴記者,在去年期末,他們特意制定調查問卷,了解學生對病原生物學教學改革的反饋意見,90%以上的學生認為新的教學模式對教學效果的提高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每一種教學方法都有他的局限性,在有限的理論課時間教師如何提高教學效果?”謝榮華認為,教師應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為此,她敢于打破傳統教學模式,把現代教育理念、教育技術有機融合于課堂,如運用探究式教學培養學生科研創新能力;運用PBL教學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能力;運用病例教學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能力;運用社會實踐式教學培養學生服務社會能力等,盡力將每一堂課都變成既好吃又營養的“美味佳肴”。
謝榮華還率先嘗試微課、摹課、翻轉課堂教學,為學生提供充分的自由表達、質疑、探究、討論問題的機會,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學習環境中樂思、樂學、敢于創新。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