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食課堂上,小學生正專注地剝蒜 你洗菜,我切菜,他來炒,昨日上午,鄭州市政通路小學新開設了美食課,并為此專門打造了一間廚房式課堂。要求三年級以上學生都要學做飯,每學期不少于5個課時。
在學業競爭日益殘酷、學校爭拼升學率的當下,小學開設美食課是不務正業還是順應潮流。我們不妨看看學生、家長和社會各界的反應。
東方今報首席記者 申子仲/文圖
學生 熱情高漲 爭當小廚師
美食課堂位于政通路小學東教學樓二樓,50多平方米的教室里完全是后廚模樣。自南向北擺了6排廚案,電磁爐、廚具、冰箱、消毒柜、鍋碗瓢盆、花椒大料樣樣俱全。
第一堂課迎來了36位學生,他們自帶食材,嘰嘰喳喳不停地討論。校方還特意請來了6位家長傳授基本功。
這36位同學大多是五年級的學生,娘子軍是“絕對主力”,不少女生表示在家跟著父母學習過做飯,“我最拿手的是番茄炒雞蛋、芹菜炒肉絲。”五年級女生周海寧說。每個廚案安排了6名學生,洗菜、擇菜、切菜、和面、刷碗、擺盤子分工明確,配料、炒菜在家長的指導下進行,可憐的幾個男生雖然勁頭很足、呼聲很高,由于廚藝不佳,成了洗菜、刷盤子的“打下手主力軍”。
家長 親臨現場 大力支持
五年級5班張藝菲11歲,主廚的肥牛金針菇卷算是一道硬菜,選用上等牛里脊,配以金針菇,先將牛肉切片,再卷上金針菇,用快火煎至八成熟,再輔以高湯、蠔油慢火輕煨。
張藝菲的老爸親臨現場指導,他告訴記者,小藝菲七八歲時就喜歡跟媽媽一起下廚做飯,“刀工練得已經有點火候”。
“廚房”里個頭最小的男孩,洗碗、洗菜,啥活兒都搶著干。他叫許濠安,年僅8歲,是二年級4班的學生。現場指導老師說,校方要求三年級以上的學生才能接受廚藝培訓,按規定許同學還不符合條件,但學生家長聽說學校開設了美食課,非得讓孩子鍛煉鍛煉。
問及許濠安為什么學做飯,人小志氣大的許同學一口氣說了3個要點:“自己在家餓不住;中華美食包含了豐富的文化,可以學到更多的知識;最重要的是,可以幫助父母減輕做家務的負擔。”
校方 設置興趣班 重視素質教育
一堂課下來,教室里彌漫著佳肴的香氣。6位家長和指導老師分別品嘗,指出哪道菜咸、哪道菜酸、哪道菜的火候還得變,同學們則相互交流經驗,有心的學生還拿出小本子寫寫畫畫,記錄做菜的配料和流程。
校長景松峰說,《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正在熱播,受該紀錄片的啟發,他們學校打造了這間美食課堂,旨在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景校長告訴記者,他們學校已經先后開辦了10多個興趣班,設置了多個專門課堂,除了昨天“開張”的美食飄香班,還有紙藝美術班、軟件學習班、零錢理財班、生活小竅門班、形體訓練班、國際時事講解班,等等。“因為我個人偏愛攝影,攝影班現在由我帶班”。
眾說“舌尖教室”
小學生徐鼎:我最拿手的是做方便面,除了泡面,其他的我還沒試過。說實話我在家的時候很想嘗試做頓飯。但媽媽總嫌我礙手礙腳。
初中學生張慧鵬:其實學校開辦做飯、木工、電工這樣的實用技術課,我覺得比做航模、辦校報更實際,我們可以幫助父母分擔家務,就算有一天離開父母親獨立生活,自己也受用不盡。
家長張力:現在的孩子過慣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悠閑生活,很難體會到家務的繁瑣和艱辛。說實話,學校教他們做飯究竟能提高他們多少廚藝,可能是個未知數。但通過“玩”的形式寓教于樂,肯定能讓他們知道三餐不易、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網友“lianjiak”:有興趣的或許就會自發地去學,雖然開了課,但也不要做過多要求,就當是做一些講座吧,強制太多東西就不好了。
網友“Bingo苒”:現在小孩在家基本不做飯,這樣可以提高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勞動能力, 使校園生活更加豐富多彩,也能提高孩子對學習的興趣,是教育改革道路上一種比較積極可行的嘗試。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