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品質櫥柜網2015年10月09日訊】紅木家具之所以成為經典,是由于其材料的堅硬質樸,是由于其本身的傳統文化內涵,更是其雋永智慧的內在工藝決定的。直到今天,紅木行業仍然將諸多經典技藝視為紅木家具的圭臬,因為經典的外觀結構和榫卯技術,成就了其不菲的價值。紅木技藝在傳承的同時,也因為技術不斷革新而有所突破,各種現代機械的運用,讓經典工藝在現代科技手段下愈久彌新,被當下時代消化并接受,迎合大眾的實際生活需求。 
讓紅木來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企業如何做到的 干燥 讓紅木來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紅木以及所有木材被伐之后,由于其特殊的材質密度,要經過長時間的干燥才能用作木料,這樣才能適應因季節變化而引起的溫濕度的變化。如果干燥技術不達標,家具會出現干裂、形變等現象。 由于干燥技術的限制,之前很多消費者傾向“當地購買、當地使用”,避免木材因為環境的更換而“水土不服”。現代先進的干燥技術,不僅能夠讓木材保持穩定,而且適應不同地區的環境變化。明朝時期采用的方法是自然風干,就是將木材放到空曠的場地,將木材擱置成垛,經過風吹、日曬、雨淋,最終慢慢自然風干。這種方法時間較長,有時長達兩三年才可干燥一塊木料,而且有的還需要返曬一兩次。此外還有水浸風干法、自然干燥法、“水煮”或者“火彎”等方法。 目前,大多數紅木生產企業都建造了正規干燥窯,并且使用控溫控濕設備,嚴格監控干燥室的溫濕度變化。據美聯家私副董事長張文海介紹,目前行業內常規的干燥方式是以提供濕熱空氣為干燥介質的方式。企業也有采用“水煮”等方法進行輔助,即用水煮、浸泡的方式讓木材管孔充分吸水膨脹,并清除木材管孔雜質。此外,干燥好的板材還需要在常溫的環境中再放置一段時間,讓木材“回性”,最終達到國家標準的木材含水率。 在干燥的過程中,有諸多因素影響最終干燥效果,工人必須按照規范流程執行。如木材如何堆垛、木材大小薄厚等,都應該考慮進行;干燥的同時減少木材彎曲變形、開裂等問題,而且不同木材的木性差距較大,也有不同的干燥工藝和流程,保證生產出來的家具質量。 木工 用機器精確到絲毫 榫卯工藝是古典家具的精髓,然而原木從開料到變成規制齊整的零件,其精巧的榫卯結構,完全依靠手工完成,工匠師傅使用的工具僅局限于鋸、刨、鑿、銼刀等手工工具,依靠牢記在心的代代相傳的用料和尺寸。雕刻工藝,往往被視為最重要的裝飾工藝,更是需要工人依靠刻刀、刀片刻畫而來。打磨工藝關乎家具的“面子”,在線條、雕刻部分,打磨工藝關乎最終效果,考驗匠人技藝成熟程度。在機器并不發達的時代,一件家具往往需要數日完成。 受現代木工機械與刀具發展的影響,現在的紅木加工企業也已經引進了一部分加工機械。例如,各種鋸機讓工匠告別了手鋸;刨床、銑床代替了手工的刨料和耪刨;鉆床代替了手工打孔工具;各種小型機械打磨工具的使用,解放了工人多道打磨工序,甚至是雕刻,也可以通過雕刻機完成。這些機械的使用在不影響家具原有韻味的基礎上,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而且減少了整體生產的失誤,讓高效、精確生產成為可能。 在現代機器大規模使用的同時,手工工藝更顯得珍貴和不可或缺。廣東伍氏興隆明式家具藝術有限公司董事長伍炳亮表示:“雖然機器提升了生產效率,但是一些工序的手工操作仍不可少。例如機器雕刻的各種花紋如果沒有經過手工處理,顯得呆滯不夠生動,打磨并非機器能夠完成,工人需要用肉眼、手摸檢查家具平面凹面是否光滑平整、線條弧度是否流暢合理,這些都是機器無法完成的。一家企業對于手工技藝是否重視并傳承,也能看出品牌對于產品的用心程度。” 裝飾 傳統技藝的再生 在紅木家具傳統工藝中,鑲嵌是重要的裝飾手段。填嵌就是將家具表面按照需要鑲嵌的飾物紋樣挖槽剔溝,再把嵌件填入,粘貼,仗著紋樣和木地的差異構成裝飾畫面。常見的鑲嵌物有文木、瓷片、犀角、螺鈿、象牙、玉石、珍珠等。 隨著技術的發達,可鑲嵌的材質越來越多,運用在硬木家具上。例如嵌銀,將金銀絲嵌入紅木家具上,在深沉的木材上襯托出明亮的圖案,構成獨特的藝術效果;還有常見的大理石鑲嵌在桌面、椅背上,黑白相間的淡雅紋理仿佛傳統水墨畫,構成頗有意境的古典藝術品。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