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歲出頭的柳天很想知道,宜家,那個受年輕人熱捧的北歐家居品牌,為什么遲遲不推出網購服務?
印象中,宜家是很新潮的。1998年,宜家在上海開出了第一家中國區商場,和當時興盛的家具城不同,宜家提供簡約明快的北歐風格產品,和新式的樣板房設計。
年輕人最快地接受了新的風格和新的購買渠道。家居分享社區“好好住”的創始人馮驌發現,在那之后,中國人的家具消費者形成了兩個截然不同的圈子,一個傳統的,一個年輕的。換句話說,一個不喜歡宜家的,一個喜歡宜家的。“宜家在中國人的家居這件事情上,扮演了公眾教育的角色。”馮驌說。
可從近兩年收到的20000份家居投稿中,馮驌卻發現,年輕圈子里的消費者喜歡談論宜家,“但在買家具的時候,已經不太想買宜家的家具和家居用品了”。
年輕人,特別是一線城市的年輕人,他們基于宜家所樹立的標準,開始尋找宜家之外的選擇。
這些人中的不少轉向了互聯網。舒為在今年6月創立了一個家具設計師的網絡平臺“造作”,和大部分新興品牌一樣,它打算接手宜家在一線城市培養起來的年輕消費者。舒為這樣描述他們:深受互聯網影響,在畢業后兩三年內還是個租房客,常逛宜家,但當他們組建了家庭,年收入在20萬左右,品味不差,就有可能會選擇在“造作”網站上尋找可能有所耳聞的海外設計師,并親選自己中意的設計方案。
這個平臺模仿的英國家居電商網站made.com創立已有五年,這幾年銷量大幅增長,去年在英國和其他幾個歐洲國家賣出了4300萬英鎊的家具,正籌備著在倫敦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
在英國,made.com最早采用了這種電商模式
即便如此,包括宜家在內的一些成熟家居品牌還是認為,人們對于網購家具這件事仍然非常謹慎。“你自己買家具的話,你會不接觸這個家具就買嗎?”朱昌來是宜家中國區總裁,她在上個月的采訪中反問道,而前提是——他們“當然知道中國消費者非常熱衷網購”。
事實上,家具這種東西并沒有想象中那么特殊。至少對一部分年輕人是如此。
“毛十八”出生、居住在上海,是個85后。過去她是宜家樣板房和收納設計的受益者,可已經至少有半年沒去過宜家了。對于宜家的“坊間傳言”,她和大多數年輕人一樣熟悉:要是你做好三年更換的準備,那宜家的大件家具也可以買。去年年初,她頭一回獨立裝修了一間144平米的房子,在“淘寶”上置辦了所有大件家具,包括14200元一組四件的橡木書架。在此之前,她特地咨詢了木材的通常價格,讓這筆買賣看起來穩妥還實惠。
過去,大部分人沒有這些基本的家具知識。他們帶著東方人對木質家具特有的執著,卻并不知道黑胡桃、水曲柳和橡木哪個更貴。好在40歲以下的人買家具開始試著從網上獲取這些家具信息,而像“毛十八”這類25-35歲的年輕人——好好住的數據顯示,他們在獲得資訊的同時,也更愿意在網上購買家居用品,甚至是大件家具。
“現在完全不一樣了。”柳天對《好奇心日報》說,他比誰都更相信網購家具的好時代來了。
柳天在2009年創立了“淘寶”的家裝家居品類,那會兒連家具廠商都覺得網購家具不太可能發生。要是有機會回答宜家在這會兒依然困擾的問題,他們在6年前大概會給出和宜家中國一樣的回答——他們大多拒絕了“淘寶”發出的線上銷售邀請。
情況在過去的幾年里發生了變化。2014年,家裝家居產品是除了服裝之外,“淘寶”上賣得最好的品類。你大約有所耳聞,一個來自佛山的家居品牌“林氏木業”在今年雙十一創造了5.1億人民幣的銷售額,但年輕人可能更喜歡一些小品牌,它們在“淘寶”上一齊提供了上億種家居產品。免費配送安裝已經在80%的大件家具商家那里得到了推行。
數量是柳天認為互聯網最大的優勢。這當然沒錯,在宜家一個數萬平米、大得驚人的商場里,你可以看到9000多種家居產品。可即便從“淘寶”的上億種產品中篩選他認為“設計、質量、服務最優的”,柳天還是為今年8月上線的新平臺“極有家”選出了約10000個家居品牌,70萬的產品。
“極有家”和“淘寶”的關系非常緊密,這有好有壞
這個新平臺希望為一、二線城市25-35歲的年輕人提供提供“宜家式”成體系的物品和服務,但同時也提供宜家之外的選擇——“單說風格,就不止北歐”。
“我們要做線上宜家。”柳天顯得很有把握,他補充說,“80后接受的文化、眼界、對多元化生活方式的推崇,賣場是滿足不了的。”
“極有家”也為入駐的商家帶來了額外的流量,這個數字在上線不到半年就達到了每天60萬。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