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本報針對養老機構做了一系列報道,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18日記者在深入調查養老難的問題時,發現受傳統觀念影響,很多子女不愿將老人送進養老院,而不少老年人也喜歡在家養老。然而對于常年臥病在床的老人來說,子女無暇照顧,護工不好找,家居老年人同樣面臨著養老難的問題。
養老護理員市場缺口大
在我市,雖然有不少養老機構面向社會開放,但在記者的調查中卻發現,受傳統觀念影響,多數老年人寧愿在家中安度晚年,也不愿意到陌生的環境去養老。如此一來一個新的難題又出現了,誰在家里照看老人?
家住薛城區永興路上的郭全福老人自從兩年前癱瘓后,生活一直不能自理。兩年間全靠他的三個兒子輪流照顧。可三個兒子畢竟精力有限,兩年來的悉心照顧讓他們精疲力盡。“實在不行就只能花錢找護工來照顧老人了。”大兒子郭樹民無奈地說。可是令他們沒有想到的是,他們打聽了很長一段時間,愣是沒找到一位護工。
“問了幾個正在用護工的老人,他們的護工都說沒有多余的人員了,我們又不會上網,沒有別的渠道去了解,這該如何是好。”郭樹民告訴記者,正當兄弟三人著急的時候,一位朋友告訴他們有個護工干完這個月就空閑下來了,不過還得再等幾天。郭樹民當然是沒有意見。幾天后,當護工走進父親的家門時,郭樹民三兄弟才松了一口氣。
調查中者發現,像郭樹民家這樣“一工難求”的現象并不少見。18日記者在棗莊58同城網上看到,有上百條尋找家庭護工的信息。“這邊的活還沒干完,那邊就有等著我們去照顧的。這樣的情況很多,說起來還是護工人少的緣故。”具有多年護理經驗的司先生如此說道。
工作繁重酬勞少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導致如今老年人護工存在如此大的缺口呢?
“你別看我在這24小時照顧老人,又洗衣又做飯的,我一個月的工資才2500多塊錢。”護工老徐今年50歲了,具有多年看護經驗的他,談起護工這個行業,一臉的苦笑和無奈。
“我要是會其他技能也不會干這個,老人早上醒得早,我們得起的比他們還早,為他們準備早飯。白天沒事還要帶老人出去遛彎,不能自理的老人經常大小便失禁,床單和衣服臟了也是我來換洗。晚上等老人睡了我才能睡,夜里還不能睡得太沉,萬一老人有什么情況我還得起來查看,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其間還不能請假,其中的艱辛只有干的人才懂得。”老徐表示,即使付出這么多的精力和時間,每月也只有2500元的酬勞,可能對于多數上班族來說,這個酬勞不算少了,但對于付出大量勞動力的老徐來說,卻顯得有些少了。
現在愿意從事老年人護理工作的多為四五十歲的中年人,隨著他們年齡的增大,身體素質將不再勝任這項工作。而年輕人選擇護理工作的少之又少,這里面不僅存在著工作量與收入不成比例的原因,還有思想觀念上的問題,認為護理工作又臟又累,社會地位低下,不能被他們所接受。此消彼長之下護工人數難免有所減少,“一工難求”的問題逐漸凸顯。
心儀護工難找 雇主頻繁更換
不少家庭存在護工更換頻繁的現象,不但護工難尋,而且若想找到一名合適的護工更是難上加難。
家住市中區振興路上的李玉華老人便是一個例子,因為他在近一年的時間里,前后竟然換了五位護工。
“有的護工不夠心細,有的護工不會醫療急救知識,有的人前一套人后一套,根本就不認真。”李玉華的女兒李萍表示,因為各種原因,她為父親換了五位護工,竟然還沒找到合適的。“本來最后一位護工從各方面感覺都比較合適,可惜他不會使用抽痰機,我父親痰多的時候無力咳出全靠抽痰機,而抽痰機不是一學就會的,外行人使用很容易把氣管插破,如果造成感染后果不堪設想,只好再次辭退這名護工。”李萍說。
護工照顧的多為不能自理的失能老人,因為身體不便,有些老人脾氣古怪,護工在付出了大量的勞動和精力后,面對這種性格的老人是很難保持無動于衷的。同時,部分失能老人可能會需要特殊的護理技能,如剛才提到的抽痰機,這些護理技能的缺失也往往導致這些家庭很難找到合適的護工。
另一方面,護理工作是一份兼具良心和細心的工作,有的護工為了節省體力,常常在老人家屬在場的時候表現得殷勤一些,而等到只剩下老人的時候,往往就會變得懶散。這也是令許多家屬不滿的地方。
無證上崗現象普遍 有證無證價格差距明顯
義烏靈鷗家政服務公司:專門提供家政、月子護理、育嬰師、保姆、專業陪護、服侍老人、醫院護理、鐘點工、家庭公司保潔、搬家等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