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抑郁癥目前最好的辦法就是藥物治療,可北京宣武醫院心身疾病會診中心主任、神經內科姜鳳英教授在門診中發現,相當一部分抑郁癥患者雖然就醫很及時,但卻因為不了解、不接納藥物副作用,失去了最佳治療時機。因為抗抑郁藥物的起效比副反應“跑”得慢,一般在持續服藥14-20天以后才會出現療效,但是惡心、厭食等藥物副反應卻從一開始吃藥時就已顯現。 其實,讓患者擔心的副作用不只是惡心、厭食。姜教授向記者展示了抗抑郁癥藥物百優解的用藥說明書,其中用途、劑量與用法兩欄約570余字,隨后列出的禁忌癥就有360余字,警告欄有170余字,注意事項和藥物間的相互作用這兩欄各有600字左右,而副反應一欄的字數最多,達800余字。隨后的文字才是用途、劑量與用法等。有的患者就誤認為藥的副反應廣泛,從而不敢放心服藥。實際上,說明書詳細的內容表明廠家負責任的科學態度。對于患者來說,看說明書應首先看適應癥(用途),只要對癥,而且用藥的受益與風險比大于1,就可以服用。常言道:是藥三分毒。嚴格來講,無副反應的藥是不存在的,所以服藥是有風險的。但是為了解除病痛這個主要矛盾,在獲益大于風險的情況下,承擔一定的風險也是值得的。百優解上市已經10多年了,全球已經有4000多萬人應用它來治療抑郁癥,以臨床實踐來看,這類抗抑郁藥是安全的。 姜教授還發現,許多自稱是吃遍了所有抗抑郁藥都不見效的人,其實是“嘗”遍許多藥,卻都被副反應嚇倒。這樣的結局主要是由此類病人多疑的特點決定的,遇到下面3種情況就會棄藥:一是剛剛出現副反應,就聯想到藥物中毒,把藥物副作用當成毒作用,害怕吃藥以后不但治不好老病,反而增添新病。二是本來副作用不是很明顯,但是一看上千字的說明書就被嚇壞了,私下與說明書上寫著的副作用對號入座,結果也是嘗了一兩片就棄藥不吃。三是開始幾天尚且承受,但是聽病友道聽途說副作用有多可怕,也自行停藥。 一般來講,病人棄藥以后,還是渴望就醫的,他們又開始不停地換醫院、換醫生,但是一落實到吃藥上,又回到了治療的起點。病人停藥等于自行放棄治療,后果是小病拖大,新病號拖成了老病號,不僅延長和加重了病痛,而且造成巨大的浪費。因為抗抑郁癥的藥物每片價格都在10元左右,一般醫生都開14天的劑量。患者每次放棄吃藥,就等于白白浪費了100多元錢。 對于藥物副反應,目前有3個認識誤區,姜教授說,一是認為說明書標注的副作用越少,藥物的副作用也就越少,所以有的老病號就自己“點”這些看起來副作用少的藥。其實目前市場上的十余種抗抑郁癥的藥物雖然說明書長短不一,但只要是屬同一類抗抑郁藥,它的副作用大致相似。二是認為名醫開出的藥比較謹慎、準確,所以副反應就小。其實抑郁癥是常見病,不按照醫囑服藥,再有名的醫生也幫不上忙。三是認為抗抑郁藥是60%-80%的有效率,可以自己看情況停藥。事實上,除了少數人出現皮疹等副反應要及時停藥以外,大多數人都能承受住惡心、口干、疲勞等副作用的,服用一段時間以后,也就適應了。另外,盡管不是每個藥物對于每個人都能100%地發揮藥效,但是大多數人都能在14-20天以后出現一些藥效。藥物有沒有發生效果、藥效有多大、何時需要減量、何時可以停藥,都應由醫生依據患者病情來評估,病人必須遵從醫囑,積極配合治療,醫生對他所開具的處方負責。 為了讓病人安心、放心吃藥,姜教授所在的心身疾病會診中心摸索出一些經驗。首先,把副作用印在“名片”上,讓患者在服藥前就有心理準備。其次,告訴家屬應對抑郁癥患者給予更多的關愛,若患者疑病觀念重,則可暫時不把藥品說明書讓他看,因為說明書中的多數內容是給醫護人員看的。第三,告訴病人在出現副反應的時候主動向醫生求援,除了皮疹等嚴重副反應之外,千萬不要自行停藥。第四,告訴病人要主動向家屬尋求支持,幫助樹立抵抗副反應的信心。第五,在服藥期間,患者要拒絕醫生之外的信息源,避免廣告式的醫學知識和不良傳聞的影響。 |